為文化強國建設貢獻“讀者”力量——訪讀者出版集團黨委書記、董事長劉永升
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讀者出版集團時的重要指示
一直以來,讀者出版集團堅守初心使命,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,把為人民提供更多優秀精神文化產品作為根本任務,守正創新、精益求精,為群眾奉獻高品質“精神食糧”,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,為文化強國、文化強省建設貢獻“讀者”力量。
近日,記者專訪了讀者出版集團黨委書記、董事長劉永升。
讀者大廈
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
記者:2019年以來,讀者出版集團發展逆勢上揚,可以說一年一個臺階,三年三大步。請您介紹一下有關情況。
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,我們結合集團實際,提出通過“點·線·端 + 全民閱讀”建設書香社會的“讀者方案”。2021年,“讀者方案”入選中宣部全民閱讀優秀項目。
讀者數字閱讀中心
扮靚做大“讀者”品牌
記者:如今,“讀者”已不僅僅是“一本雜志”了。我們如何定義新時代的“讀者”。
劉永升:提到“讀者”,你想到的可能是優質的內容,辨識度高的封面,高雅平和的氣質,始終如一的價值追求,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等。不僅如此,經過40多年發展積淀,“讀者”已經成為業務涵蓋出版發行、印刷物流、文化旅游、文化創意、閱讀服務等多元產業的綜合性文化企業。
近年來,讀者出版集團堅持一手抓品牌維護,一手抓品牌開發,不斷豐富拓展品牌內涵,挖掘變現能力。北京讀者天元文化傳播公司主攻全媒體傳播及社群營銷、直播帶貨,這是集團開拓新媒體業務的“排頭兵”;讀者書店驚艷亮相上海,讓絲路文化、敦煌文化唱響長三角,這是品牌發展的新旅程;在惠州、天水等地,讀者文化園、讀者文旅小鎮生機蓬勃,這是品牌深度開發的“試驗田”;在成都,第一所以讀者品牌冠名的學校——讀者小學開始招生,這是“品牌+教育”創新實踐的新成果;自主開發生產的“讀者”系列辦公紙、文創產品、手工書等,這是品牌拓展的新探索……依托品牌優勢,“讀者”多元發展的路徑更加清晰,深度融合的成效正在顯現。
讀者插圖藝術館
用準用好改革關鍵一招
記者:國企改革是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,也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。請介紹一下集團深化改革的情況。
劉永升: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。近年來,集團立足新發展階段,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,用準用好改革關鍵一招,向改革要動力,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。
一是健全完善現代企業制度。持續深化公司治理,構建起權責清晰、分工協作、相互監督的現代企業治理結構;兼顧公平效率,完善薪酬和績效考核制度,激發員工創新創造活力,集團向心力、凝聚力、戰斗力顯著增強。
二是大力推進印刷板塊改革脫困。不斷強化內部管理,從開拓市場中找出路、求發展,印刷板塊經營情況持續好轉;深化戰略合作,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,甘肅讀者盛大印刷有限公司正式投產;科學謀劃印刷產業發展,讀者印務有限公司項目穩步推進。
三是全力推進新華書店改革創新。持續加大投入力度,改造升級中心門店,打造新時代文化綜合體、公共閱讀新空間;實施新華書店系統薪酬績效改革,調動干事創業積極性;推動飛天產業園新規劃編制,提振發展信心。
四是加快深度融合發展。集團媒體融合發展和數字化轉型成果豐碩,被中宣部評為“媒體融合示范單位”。
讀者博物館
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
記者:宣傳思想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。出版是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重要陣地。讀者出版集團如何加強黨的建設?
劉永升:堅持黨的領導、加強黨的建設是國有企業的“根”和“魂”。集團黨委始終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,持續強化理論武裝,堅決擁護“兩個確立”,樹牢“四個意識”,堅定“四個自信”,做到“兩個維護”,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,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不折不扣落地見效。
我們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,廣大黨員干部學史明理、學史增信、學史崇德、學史力行,從百年黨史中汲取智慧力量,經受了一次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淬煉。隆重舉辦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暨集團創立70周年《讀者》創刊40周年座談會,統一思想、凝聚共識。抓好全面從嚴治黨,層層傳導責任壓力,持之以恒正風肅紀,一體推進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,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生態。
創新實施“三函三單一賬”制度,落細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,強化陣地管理,守土有責、守土擔責、守土盡責,始終筑牢意識形態安全屏障。著力夯實基層基礎,深入開展支部建設標準化提質增效行動,發揮支部戰斗堡壘作用;積極推進市縣新華書店黨組織關系劃轉工作,進一步理順管理機制。
2021年,西北書城黨支部被評為“全省標準化先進黨支部”,《讀者》雜志社等黨支部被命名為“省直機關標準化建設示范黨支部”。
基業長青人才為本
記者:人才是第一資源。讀者出版集團如何培養、引進、用好人才?
劉永升:基業長青,人才為本。近年來,集團深入實施人才強企戰略,創新“實習實踐、雙向選擇”人才招聘模式,改革薪酬分配制度,著力吸引人才;充分發揮領軍人才和資深編輯的“傳幫帶”作用,積極探索建立編輯導師制培養模式,著力培育人才;堅持正確用人導向,創新選人用人體制機制,著力用活、用好人才;建立健全人才職務職級晉升調整和薪酬動態調整制度,提供人才發展平臺,著力留住人才。截至目前,集團現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、中宣部全國文化名家暨“四個一批”人才、宣傳文化系統青年英才、省領軍人才等各類人才63名,從蘭州大學等知名高校引進碩士研究生56名,為集團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撐。
來源:甘肅日報新甘肅·甘肅日報
記者:施秀萍